核酸药物应用前景巨大,“但我们没有源头原创技术”
导读新冠疫情让mRNA疫苗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从肿瘤到罕见病,这种技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源创论坛”第二期活动聚焦于“核酸药物开发及应用前景”,此次活动由临平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创业创新局主办,浙大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杭州市临平区生命健康产业协会、杭州源创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活动邀请了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珠海生码医学董事长杨海涛、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院刘湘圣以及树兰俊杰资本蒋淑霞共同探讨核酸技术开发及应用前景。为何mRNA技术能成为医学界的“新星”,无数科研人员和医药公司投身于此,也许从本次论坛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本文以问答的形式,整理了三位嘉宾的分享内容。 问:mRNA平台技术在罕见病领域有哪些应用?杨海涛:罕见病是mRNA蛋白替代治疗的一个转化应用方向。罕见病患者占据了世界人口的1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之前我们有很多关于肿瘤的研发,每年中国的肿瘤死亡人数为299万,罕见病人口数量也是非常大的,而且罕见病种类非常多,达到了7000多种。如果我们能对罕见病进行早期治疗,对儿童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罕见病不易被察觉,它缺乏有效诊断,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所以罕见病的研发其实有非常大的应用场景。过去,因为遗传学工具的缺乏,罕见病开发十分困难,且成本高,患者人数少,开发临床数据不充足,所以mRNA技术可以在蛋白替代方面对很多罕见病进行治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一个罕见病的临床病例,可能只需要不到100例,研发成本比较低,如果mRNA技术在罕见病上快速发展,对企业和社会的健康管理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问:在新药开发上,mRNA技术平台涉及哪些环节?杨海涛:mRNA技术在新药研发上涉及系统的整合,它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同的环节涉及不同的学科,比如在上游的序列修饰方面,可能涉及到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在递送过程中,可能涉及纳米材料学、有机合成学、分子生物学。在临床期,可能涉及药理学、毒理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和临床医学等。 在工艺方面,涉及材料学、生物工程学、自动化等,在mRNA疫苗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和设备是相当多的,包括质粒DNA、PEG脂质等。 mRNA疫苗的整个研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每个初创企业或者研究室只能聚焦其中一个环节,等到发展为上市公司后才有能力进行全部流程。问:在开发疫苗和药物上,目前mRNA技术会有哪些瓶颈? 杨海涛:这其中涉及的技术瓶颈和关键要点是比较多的。首先是疫苗和药物的优化设计问题,比如传染病,我们需要设计疫苗产生有效的综合抗体,使抗体达到一定的滴度,能够起到防御病毒的作用。优化设计对于肿瘤疫苗、罕见病以及其他细胞治疗涉及的问题可能更多。以肿瘤疫苗为例,涉及到多种肿瘤抗原问题,如如何使疫苗调动免疫系统、如何克服免疫逃逸作用、如何调节免疫系统不产生过度免疫、细胞因子风暴等。在药物的优化过程中,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对序列进行优化,能够增强免疫原性,增强抗体表达的稳定性。其次,要使疫苗更安全有效,并且降低成本。现在已经通过纳米脂质递送系统保证了一定的安全性,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好地完善疫苗和药物的递送系统。对于肿瘤疫苗,我们也期望能够递送到特定的器官和组织细胞中,以后的递送系统可能走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 最后,疫苗的技术瓶颈就是要具备快速生产和制备能力。未来的目标,就是对传染病疫苗的响应时间为六个月,肿瘤是两年,对其他药物也是两到三年,这个要求目前只有使用mRNA技术才能够达到。 问:未来mRNA技术有哪些应用前景?杨海涛:AI技术在疫苗方面的应用在逐渐深入,预测RNA的结构,对改变它的结构效应、药物的结合靶点、蛋白质的免疫调节功能有很好的预测,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和研发,是十分有前景的。 对于肿瘤疫苗的研究,最重要是肿瘤新抗原的确定。每一种肿瘤可能有十几个驱动基因,那么相关的突变基因大概有上万个,如何对这些突变产生相应的免疫性是很大的挑战。现在肿瘤疫苗的研发方向是肿瘤相关抗原和新抗原,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肿瘤疫苗。然而,新抗原的筛选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在1000个突变中,能够被T细胞识别的靶点数量很小,识别后成为肿瘤新抗原再产生T细胞的识别,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平台,能够快速筛选有效的肿瘤新抗原。我们公司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在对肿瘤新抗原的预测中,通过现有数据,依据算法预测要开发的新抗原。我们希望完成一个新的抗原文库,为未来的开发做一个数据基础。 问:国内mRNA疫苗产业链,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该技术的发展? 杨海涛:mRNA疫苗的设计流程复杂,涉及因素众多,我们需要慢慢把流程标准化、智能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群。最重要的是,对于肿瘤疫苗的免疫机制我们还存在很多空白,每一种肿瘤有不同的信号通路和关键免疫调节因子,这些都在逐步完善中。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有很多做这些疫苗的公司,比如传统的智飞生物、华南生物等。核酸药物技术出现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公司,比如艾博生物、斯微生物等。我国是一个非常大的疫苗市场,以前我们的疫苗产业发展是比较弱的,接下来,我们要借着mRNA技术的拓展和成熟的机会,让我们国家的医疗产业能弯道超车。 问:核酸适体药物是什么,有哪些临床应用? 刘湘圣:核酸适体是一类由短链的碱基组成的、能够特意识别靶标的DNA或RNA结构,它与传统抗体相比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等特点,同时它的尺寸较小,是一种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制备的适体。另一个特点是,它能够通过体内外筛选的手段从随机文库里获得,经过不断的筛选和结合,获得对靶细胞有高亲和力的核酸适体。无论从临床还是基础研究上看,核酸药物都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核酸适体可以作为药物,通过核酸适体控制特定的蛋白,从而治疗不同的疾病。另一方向是能够像抗体一样去结合特定的靶标,作为一个靶向递送系统。靶向显影已经开展首个临床试验,我们在上海的仁济医院治疗了多例病人,证明了核酸适体药物的安全性考量。除此之外,未来的应用方向更多为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tamer Drug Conjugate ,ApDC)核酸适体能够被化学精准合成,这能够帮助我们定点定量修饰适体药物分子。这些研究的出发点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偶联,连接核酸试剂靶向分子,给临床药物加上靶向。核酸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通过固相合成的方式把一些药物做成核苷酸类型的单品,通过这种方式精准定量合成,能够深入研究不同药物的配比在临床的应用。 问:目前,mRNA技术平台递送系统存在哪些问题,您是如何思考的?刘湘圣:相比小核苷酸,mRNA是一个分子量非常大的序列,如何高效递送和表达是关键,并且载体的安全性也十分重要。mRNA疫苗项目有两大技术壁垒,一是mRNA序列设计,如何降低疫苗的免疫原性,高稳定性和高效表达;另一个是如何实现高效递送系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自己的mRNA平台,要做自己设计的递送系统,建立了这样的平台后,如何去拓展未来的应用,真正服务于病人和社会。 制材和纳米制备工艺对于mRNA递送系统是十分关键的。在不同的微流控设备下,体内表达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说这种工艺需要各个层面的符合;另一方面,我们的仪器还不够,并且配合不同的透析纯化条件,最终形成的纳米颗粒是明显不同的,这样会导致最后体内表达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优化条件,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mRNA递送系统,如何使用AI技术帮助我们。 要做到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的递送系统,但这里面有很多关键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如何实现这种肝外器官靶向,如何在组织层面、组织内、细胞层面实现更精准的靶向,这是可能是当我们在遇到更具体的疾病研究过程中,需要去一步一步从技术研究逐步解决的问题。 问:从mRNA开发、序列设计和药物递送方面,国内外的差距是怎样的?杨海涛:目前,国内外的差距还是挺大的,我国最早做的公司是两家,一家是斯微生物,还有一家是星河生物。我们只发展了不到五年的时间,这造成了哪些差距,首先是我们没有源头的原创技术,从序列实际上说,去年没有一家公司做系统设计的优化,整体来说,生物医学的数据和序列基本上掌握在国外手里;第二点是在递送的专利上,递送专利是我们是没有拿到任何原创东西。在mRNA研发中,我们可以用公开的配方,但是一旦进入生产,我们要给对方交专利费。国内也有自主研发的递送系统,最早斯微生物做了一个蛋白膜(LPP),但还不具备实用性。接下来还有很多,我们在原底层技术上可能无法突破,如果mRNA技术成为主流,我们可以进行改造,比如靶向技术,但在序列设计和优化方向我们还是有一些机会的。因为肿瘤类型比较多,有100多种,每一种都不一样。我认为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完全的独立自主,因为在生物医药方面我们的积累比较慢。 问:现在药物递送系统有许多种载体,这方面发展前景如何? 蒋淑霞:每种载体都有它的优势以及可能没办法做到的地方,我们主要从临床问题出发,看药物递送到组织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哪一种递送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是从这些角度看发展前景。 比如LNP递送系统,它是最适合于mRNA、siRNA的递送。像外泌体这类,免原性比较低,有天然的组织趋向性,目前主要存在大规模生产和纯化比较困难,将外泌体适用于递送药物,一些初创公司正在探索,但目前在装载药物的技术上还存在着壁垒。 总的来说,mRNA技术以及它的递送系统经历了许多年的研究,但这依旧是一项非常新的技术。从新冠疫苗到未来的核酸适体药物,我们期待着国内在这方面的进步。 嘉宾简介
2023-01-11
详情创业热潮不减,高校教授“身兼数职”,能同时管理好实验室和公司吗?
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则是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源头和灵感源泉。国内很多教授身兼数职,既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也是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一步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有价值的产品。在创业过程中,风险重重,涉及诸多法律及管理问题。近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主办了“首届生物医药源头创新投融资论坛”,邀请到北京世辉律师事务所的刘晓霞律师、陈沈卉律师以问答的形式为大家解析了生物医药初创公司在架构搭建上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及其特点,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理清了思路和路径。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刘晓霞: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是什么样的情况?基本的大背景是怎样的?陈沈卉: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从去年到今年,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项目的比例大幅增加。首先,2022年1月1号实施的《科技进技术进步法》明确提出,鼓励科研单位采用股权激励分红的方式,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对科技人员是非常鼓励和支持的。其次,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有大量的成功案例,比如说科创板上的一些成功上市的公司,像理工导航、泽达易盛,其实都是大学的老师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也塑造了很好的氛围。从2019年开始,科创版和北交所都逐步地上来了,给很多科技企业释放了一个特别利好的信号,因为他们不再去强调企业的财务指标,更多的是去强调企业的创新属性。最后是大环境的因素,目前二级市场不稳定,投资机构在投资的时候,会更多地去看一些早期项目,如果本身是从高校里面带出来的,能够转化到市场上来,它的技术和含金量是有保障的。所以,科技成果转化或者说科学家创业就会成为一个热门的赛道。这就是为什么说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并且在市场上是大热门话题。刘晓霞: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现在国内大多数高校转化科技成果主要有哪些模式?陈沈卉: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从法规或理论层面有很多,但实际上典型的路径就两种:一种是通过许可和转让,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直接卖给到外面的公司,即一次性买卖;另一种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教授创业,自行实施转化。简单来说,一个科技成果在实验室里面是“从0到1”的过程。但从它的科技价值到商业价值,是“从1到N”的过程。这个过程跨度很大,比较漫长,需要创业者不断去摸索。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选择亲自创业,孵化自己的产品,以实现产品从有很强硬的科技价值,到最后有很强大的商业价值的过程,这种方式是我们今天讲的重点,也是我们目前发现行业的一个热点。刘晓霞:现在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都有哪些具体的模式,从而吸引投资,然后支持科研人员创业?陈沈卉:科技成果转化最常见的就是教授自己创业,然后设一家公司,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科技成果怎么带到公司里面去,也就是说技术成果作价出资的问题。如果说自己创立公司,去把从大学里面做的IP购买过来,是需要较大的现金流来支撑的,对于初创公司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很多高校和大学会考虑用技术成果作价出资。简单来说,就是创业者把在大学做的IP,卖到自己校外创立的公司,并且以公司的股权来替代现金给到大学和教授。以理工导航为案例,它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北理工大学去做作价出资的典型例子。这种情况下,程序上需要多注意:首先,大学需要对这个IP做评估,考虑一下这个IP的价格;然后要对公司本身的净资产去做评估作价,看一下这个公司值多少钱,相应的股权比例就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来,比如说大学和老师在公司拿10%、20%的股权比例,都是比较常见的股权比例安排。这种方式有几个好处,一个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企业能节省现金流;另一方面,大学和老师通过对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出资,自身对企业的注册资本的实缴义务也完成了。同时,拿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出资也能减轻老师的资金压力,帮助他尽快把企业做起来,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另外,如果一家公司有一个股东是头牌高校,在企业里面持股10%左右,其实也相当于给这个初创企业做了站台和背书,增加了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信誉度,这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合理、理想化的状态。当然,这个过程有一点要注意,如果大学做公司的股东,基于大学是国有资产,大学本身会对国有资产有增值和保值的要求。那么企业在后续跟大学谈判,给他相关的权利的时候,或者说公司因为后续进一步融资,稀释掉大学的这个股权比例的时候,相应地都要去做一些评估和备案的手续,后续的流程和程序要引起重视。刘晓霞:对于教授团队来说,他们创业的主要资产知识产权有了,下一步他们怎么去搭建公司的架构?陈沈卉:搭建公司架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要确认公司的股东是谁。针对产学研或者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来说,有几个事情是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谁。通常来说,科学家的研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学家本身是企业的灵魂,不同的科学家决定了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它的发展潜力。在很多案例里面,科学家早期作为教授在大学有本职工作,还要负责实验室的一些事,同时还要负责企业的事情。而在早期投资阶段,投资人投资一家公司,非常看重这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谁,有一个行业惯例,就是投资人们都希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能够在公司全职的工作,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孵化这家公司,很多投资或者说很多行业上都会有这个要求。但产学研项目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教授完全投入到公司,在早期可能是比较难做到的。一是说他自身有安排,第二点他还在大学实验室里面做一些研发,没办法要求教授在公司全职工作。当确定了公司的第一个实际控制人,没办法在公司全职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考虑第二个股东,也就是公司的管理人和CEO,而关于第二大股东的确立,在产业界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如果科学家能够作为实际控制人,会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另外,能够在产业界找到一个合伙人,直接作为CEO去管理公司,也是比较理想。这种模式其实在美国是非常成熟的,叫做“双长制”。另外,从我们刚刚提到的企业后续融资来说,因为很多的投资人希望看到实际控制人全职工作,但实际上无法实现,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人看到这个企业有一个Team,虽然说科学家没有办法全职在公司工作,但是能够引入一个CEO帮忙打点这家公司所有的内部管理\市场推广以及资源引入,那其实对于投资人来说也是定心丸,这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去实现融资。当然,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初创公司的股权结构设立,所以需要这一步,如果企业在发展非常早期的时候,整体的业务还处于研发阶段,公司可能不到十个人这样的规模就可以支撑早期的研发,这个时候其实并不一定要立刻去找一个市场上非常知名的CEO。一方面,雇这样的CEO本身可能薪酬会比较高;另一方面,因为公司处于早期,本身商业价值也还没有办法确定,这种情况下可能也不能够马上找到特别理想化的CEO。所以在公司发展早期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找一些关联方或者其他主体先做一下这个企业的管理工作,等到公司的产品出来后,或者说有比较明确的市场规模以后,比如说公司的人员达到了几十个这样的规模以后,再去吸引一个CEO来合作,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因此,何时引入一个CEO这个时间点的把握也很重要。刘晓霞:如果出现教授带出多个科研成果,大家想把这些科研成果一起拿到同一家公司里面进行孵化,这种情况下哪一种架构比较好?在初创公司的上层是否设置很多股东?陈沈卉:这确实是很常见的问题,比如说一个科学家创业,可能有好几个团队的科研成果他都想带出来,那么也可能会相应地带出好几个发明人,那这些科研成果的科技含量肯定是很高的,但它的商业价值还没有确定。这时候,有些公司可能会把这几个团队都放在一家公司里面做股东,假设是10%这样的比例去平分,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灵活性相对较小,未来如果某个产品它的商业价值特别高的情况下,如何能给整个团队做奖励,如何保证这个产品的收益是可以单独给到特定的团队的?或者说未来如果有新的团队进来,可能会导致抢占原来团队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是不是反而会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不希望引入新的创业项目团队?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相对来说它的灵活性是没有办法确定的,这样公司会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设置几个子公司,就像我们现在PPT上所示的,比如说我设三个团队就对应设三个子公司,让三个团队都在这三个公司持股,初创公司来控股这三个子公司,比如说每个都是控股60%,剩下40%分别给到这三个创业团队,这样每一个项目公司就是一个单独的项目团队,来做IP成果的转化。那么未来所有的收益和成本,都可以通过对应的项目子公司的财务成本去核算出来。比如说项目公司一,它确实有商业化的收益,那么他对应的这个项目团队,也相应的作为项目公司的股东,可以分配到他所想要的这个利益,这样处理是比较灵活的一种方式。未来如果说某个创业团队做得特别好,在母公司层面再给它相应的发放股权,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地筛选出来我们想要的、最合适的创业团队以及最有价值的成果。
2023-01-11
详情报名通知 | 浙江大学暑期实习实践活动第二站-走进贝达药业
2023-01-11
详情预告 | 源创论坛第三期: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
2023-01-11
详情报名通知 | 浙江大学暑期实习实践活动第三站-走进普利制药、中翰盛泰
2023-01-11
详情源创论坛第四期:“小创赋能行”之医疗器械研发之路研讨会
2023-01-11
详情源创论坛第四期暨“小创赋能行”医疗器械研发之路研讨会在杭州临平顺利举办
7月28日下午,源创论坛第四期暨“小创赋能行”医疗器械研发之路研讨会在杭州临平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临平区国家级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创新局、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杭州市临平区生命健康产业协会、杭州源创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邀请到生物医药领域资深专家、开发区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围绕医疗器械研发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临平区国家级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创新局产业园区服务科科长杨燕芳,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大伟出席会议并致辞。杨艳芳在致辞中表示,“小创赋能行”活动的宗旨是携手重点创新平台,凝聚核心创新资源,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新服务平台具有庞大的创新资源——院校资源、专家资源等,中小企业依托创新资源可以为企业精准“把脉”,定位出最需要的发展方向,为企业的经营、研发及时“导航”。开发区各科室会一如既然地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赋能服务。李大伟在致辞中表示,研究院自举办源创论坛以来,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本期源创论坛暨“小创赋能行”活动邀请资深专家与企业代表共话医疗器械发展。他指出,推动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实现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逐步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是未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研究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地方、成果转化、市场导向的发展目标,目前已面向全球征集到180多项源头创新项目,其中包括43项医疗器械项目,相信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将会有更多的医疗器械项目从研究院走向市场。会上,领伯医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经理於雪滢分享了“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策略”,杭州源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刘路英以“医疗器械专利申请与保护”为主题作了分享,杭州亿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邹雄伟就“医疗器械临床方案设计要点”作了详细阐述,浙江中医药大学比较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陈民利以“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要点”为切入点作了详细讲解。会议气氛轻松而热烈,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听得专注。现场频频互动,交流宝贵经验,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与启发。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2023-01-11
详情源创论坛第五期来啦 | 机器智能和组学挖掘赋能肿瘤精准免疫治疗
2023-01-11
详情预约!源创论坛第六期 | 生物医药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2023-01-11
详情源创论坛第七期 | AI赋能的蛋白质组学在精准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2023-01-11
详情实验室技术培训 | 新药注册药效评价技术要点简述
2023-01-11
详情定好闹钟!源创论坛第八期 | 吴芩老师带你了解三阴性乳腺癌
2023-01-11
详情名额有限!实验技术培训 | 高内涵筛选系统应用培训
2023-01-11
详情源创论坛第九期 | 尿液生物标志物:尚未开垦的金矿
2023-01-11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