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聚焦源头孵化,引领医药创新 | 第二届中国(临平)国际医药源头创新大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 :2023-05-31
文章来源 :
浏览量:60

2023年5月26-27日,第二届中国(临平)国际医药源头创新大会在浙江•杭州临平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浙江大学、杭州市临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承办,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杭州市临平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筹)协办。


大会以“聚焦源头孵化,引领医药创新”为主题,邀请了多位院士出席,汇集了上百位政、产、医、学、研、资各领域权威专家,充分探讨目前国内源头创新的趋势与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合作解决方案,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行新思维、新技术、新项目的跨界交流,进一步引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新机遇。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现场精彩


直击现场


一、大会开幕式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签约,揭牌和发布仪式


主持人:杨巍教授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创新研究院院长


大会由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创新研究院院长杨巍教授主持开幕仪式,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浙江大学副校长周天华,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原副校长罗建红,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蔡秀军等领导致辞。


致辞

陈如根 临平区委书记


临平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杭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第一桥头堡,也是浙江最年轻的市辖区。设区以来,全区上下锚定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发展目标。近年来,临平聚焦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硬实力”,全区拥有生物医药企业近500家,涌现出贝达药业、信达生物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2022年,我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250亿元,目前正奋力打造浙江省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示范区、医药外包平台集聚第一区。非常高兴见证各位专家学者齐聚此次大会,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致辞

周天华 浙江大学副校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生物医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浙江大学充分认识到医药学科在支撑学校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基地,在培育重大原创成果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相信本次大会的召开必将为源头孵化、医药创新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为我国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发展、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带来更多、更新的启示。


致辞

罗建红  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原副校长


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更加聚焦关键基础前沿领域,基础研究的需求导向日益突出。将资源聚焦于核心领域,这将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019年,在浙江大学与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下,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应运而生。研究院的使命是依托大学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地方优势产业实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基础研究转化,着力挖掘优质的高潜力源头创新项目,构建原创学术成果一站式孵化体系,为推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开辟新的路径,积极助力医药源头创新生态体系构建。


致辞

蔡秀军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创新是热门话题,推动着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医药产业,尤其生物医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三大科创高地之一,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与生活。创新、尤其是源头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自成立以来进行了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此次召开第二届中国(临平)国际医药源头创新大会,对推动基础研究的创新、生物医药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希望各位与会的专家教授围绕医药源头创新话题展开深度讨论,为医药源头创新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批资助项目签约仪式

 

▲企业合作签约仪式

(基金合作签约、战略合作签约)


产学研新合作,新平台发布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成立3年来已面向全球征集遴选创新生物医药转化项目近两百项,在孵项目36项。同时与多家研发机构、投资基金、专业医药转化平台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构建产-学-研-资合作生态。大会开幕式当天举行了第二批代表资助项目签约仪式,基金合作签约以及战略合作签约。


▲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临平服务站签约、揭牌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国科协、省市科协以及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为有效服务产业,更精准开展对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瓶颈和技术需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会开幕式当天举行了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临平服务站签约及揭牌仪式。

▲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发布仪式

为促进源头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夯实临平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地位,开发区和研究院、东点(杭州)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共建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两个临床前动物实验平台。在会议现场举行了隆重的平台启动仪式。


二、主旨报告与对话


同聚力,共创新。大会邀请到多位院士及产、医、学、研、资各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


大会致辞

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人民健康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药物研究与产业发展正在进入创新跨越的新阶段,随着生命科学、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对疾病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催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策略,各方面前沿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药物研究新技术的突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以及新药研究的进步,产学研合作的重点与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科研机构和大学应该更多地发挥原创的引领作用,企业可以起到支撑和合作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搭建一个产业界、投资界、学术界的沟通桥梁,促成原始创新成果尽快的产业化。


主旨报告一:中国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趋势洞察

杨巍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创新研究院院长


当下中国生物医药与全球领先水平仍有差距,源头创新及成果转化周期长,整个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深层次挑战,跟随式创新严重、热门领域研发扎堆、靶点面临同质化竞争。高水平学术成果缺少、经费、平台、转化链缺环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早期成果转化难,产学研结合难等问题。基础研究是所有科学技术的理论和知识源头,其中高校的科研产出及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石,做好这部分成果转化对于打破“内卷”,提升产业链科技含量及门槛至关重要。


主旨报告二:挖掘和创制生物合成新药的崎岖之路

邓子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流行性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青霉素的发现堪称微生物药物发现的第一次腾飞,除此之外,植物也是天然产物药物的重要源头,丰富的生物资源提供了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天然产物药物的传统研发和量产沿用至今,但传统药物研发速度赶不上疾病造成的危机四伏,基于自然筛选的药物发现越来越聚焦到极端环境。天然产物新药并未枯竭,但新药的更新换代被动乏力。挖掘微生物“暗物质”撬开隐性基因簇“黑洞”,基于此,合成生物学正成为生物医药发展的巨大动力引擎。


主旨报告三:“生物医药”发展趋势

来茂德 德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中国药物费用年增长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位列世界第二。药品不单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物经历了进口、仿制、创新的进化。新药研发道路崎岖,风险极高。安全、有效是新药开发的必备条件。在药物研究中,新靶点和新先导结构的发现、复杂疾病的作用网络、成药早期的评价和预测是三个重要领域。在主张临床需求导向的新药研发背景下,个体化治疗、抗肿瘤免疫治疗、mRNA药物、新技术的应用或是目前的重点方向。


院士对话:聚焦源头孵化,引领医药创新

徐浩新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主持人)

杜冠华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来茂德 德国科学院院士

张友明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1.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源头创新环境?

积极方面在于,业界对于源头创新的热情蒸蒸日上,代表着生物医药和相关领域持续的努力,体现出行业内创新意识的提升、创新条件的改善、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医药创新的发展;不足方面在于,行业内现阶段创新能力依然缺乏、国内外创新投入的差距依然巨大、社会容纳创新的环境有待改善,当新认识、新思想出现的时候,研究人员的基础研究转化意识有待加强。新药研发有一定发展轨迹,目前国内医药创新的环境还未完善,原创需要耐心,也需要紧迫感。同时在国内加强原创投入的同时,仿制药也是不能忽略的方面。此外,近十年来国内原创新药发展迅速,其中医生的作用不能忽略,医生作为创新药研发重要参与者,需要更多支持。


2.对于新药研发失败的容忍度,国内外差异如何?

研发失败是药物研发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能接受现实,但是不能接受错误的现实,要在不同失败阶段吸取不同教训。高校对于基础研究失败容忍度较高,企业对于失败的容忍度则较低,这是国内外都存在的现实,我们需要建立更好的平台,尤其是针对药物早期开发的孵化平台,帮助高校老师在早期开发阶段识别好的项目,并向产业化方向推进。同时,中国的投资人需要学习国内新药研发的规律,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以及源头创新的资本支持,助力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成果转化。


3.目前国内源头创新的转化面临的卡点和难点有哪些?

关键点是如何释放科研院所成果的潜力。基础研究水平、国家经济、政策等因素都影响了新药研发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应该做一些优质项目来吸引投资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整个源头创新转化的大环境中,存在一些环节的缺失,为早期基础研究到应用的转化带来了困难。新药研发热情高涨,但从内涵来看,理论和技术依然有待提高,在投资方面,对于创新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有待提升,因此还需要多方努力。此外,源头创新并不一定发生在药物发现的最前段,临床医生的发现也值得考量。


4.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你们有什么建议?

希望政府机构对于新药创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政策的持续优化,改变过去的观念,协同各方力量,为科学成果转化提供持续的支持,从而提高成功率和转化效率。对于从业者,要强化源头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建立信心的同时也不能盲目自信。


高端对话:源头创新转化的道、法、术、器

杨  巍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兼创新研究院院长(主持人)

许栋明 科技部火炬中心总工程师

钱  海 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院长

邵黎明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


夏明德 英诺湖医药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美中-药协(SAPA)董事(原总会会长)

朱晋桥 倚锋资本董事长


1. 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转化应该以何为“道” ?

生物医药研发本身是为了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应始终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倾听临床医生的意见,聚焦源头,为中国病患甚至全球患者提供可及的药物,造福患者。无论学术机构,还是企业、各细分领域参与者,从源头创新到真正应用的道路漫长,建立创新生态、协同创新十分重要。当前医药行业面临金融寒冬,临床需求、产品有效性是源头创新成果成功转化的重要因素。对于投资方,也应对早期项目进行投资,将投资项目迁移,建议早期项目和后端项目按2/8比例进行投资,从而更好地真正意义上的推动源头创新。


2. 源头创新转化以何为“法”?即源头创新转化中应以什么为目标?

源头创新意味着从0到1的努力,只要能为患者带来获益,其目标不仅可以是原创新药,还可以是器械,甚至是对疾病新的认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短期来说,目标是治疗疾病,而长期目标可以是提升人类的健康,持续改善和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作为投资方,主要目标在于关注产品有效性以及产品市场潜力,但对于有效的早期项目也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对于真正的源头创新,需要给予一定的耐心和支持。


3.谈谈源头创新的“器”,即药物研发的技术支撑体系尤其是针对早期源头创新转化的技术支撑体系还存在哪些薄弱点?有何建议?

创新生态的建立十分重要,需要多方努力融合,推动源头创新的转化。科学家思维是发散式的,基础研究的范围可以很广,但企业转化需要聚焦,对于成果转化所面临的瓶颈,希望能够更多地以企业能够接受的标准进行孵化。同时,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基础医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上有待优化,研究方向有时不应泛化。此外,容错率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以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建立中间平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4. 对未来推动实现源头创新转化有什么寄语和建议?

生物医药的创新工作是漫长而持续的,对于成果转化,要有主动经营的意识。科技成果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转化的,针对创新成果转化潜力的识别,可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当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相应人才培养的融合也应当予以重视。生物医药的创新成果转化需要深厚的基础积累,专家探讨和建议很重要,同时可引进一些投资机构,从而形成闭环,建立创新生态,临床审批和评价方面也需要进行一些创新的工作,法规、政策、人才的配套也十分重要。总的来说,行业未来可期。


三、生物医药创新前沿技术分享


创新药物研发的现状与趋势

杜冠华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代新药研发途径和理论发现的巨大变化,迎来了当下医药研发的变革,药物研发的起点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开始从靶点认识药物,这对药物研究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内新药研发速度逐渐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快速发展,新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从治疗领域来看,当前占比最大的还是抗肿瘤药物,其中包括小分子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偶联药物等。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治疗以及各类技术进步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但最终还是回归于疾病本身。


同时,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的钱海教授、艾美斐生物的范国煌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容明强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兴江教授、倚锋资本朱晋桥董事长等数名产学研资权威专家分别作主题分享。会上还进行了由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张岩教授和院长助理胡薇薇教授分别主持的以“如何从基础研究中发掘源头创新”和“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生态环境与协作机制”为主题的两场圆桌对话,通过分享真知灼见,碰撞思维火花,共探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新思路。


四、生物医药创新生态


大会第二天,来自享融科技总经理兼CTO王中健先生、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高级副总裁沈宏先生、先声药业党委书记兼副总裁王峰先生、Cytiva大中华区研发总监杨红艳女士、盈科律师事务所医药与生命科学法律事务部主任,盈达资本合伙人戴汇瑜女士等数名行业权威专家进行了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相关主题分享。同时开展了由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大伟先生主持的以“科研成果转化的痛点和突围之道”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专家们深度解读了目前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面临哪些痛点和挑战,如何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这些痛点,并从跨国药企角度分享了创新转化合作的经验,希望通过不断优化扶持和奖励政策、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不断加深产业链协作,能进一步推动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做出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产品。


会议总结和闭幕

杨  巍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创新研究院院长


最后,杨巍院长总结到,本次会议聚焦于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转化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多元的探讨。主旨报告、院士对话、高端对话、圆桌讨论,引人思考,相信大家都有所感触。针对如何破局国家生物医药源头创新,来自政府、产业界的专家都从各自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源头创新转化,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本着“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理念,以真正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征集遴选更多源头创新项目,同时借助市场专业第三方CRO平台推进源头创新项目前期数据验证和研发环节,并与市场投资方合作建立投资基金,加大源头项目转化投资力度,按照产业化的标准,对创新成果进行孵化。希望大家积极建立合作,依托专业化平台,帮助成果验证与转化。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院士专家、学者的参与、分享与支持,以及各位行业同道的关注与支持,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围绕源头创新转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创新项目路演及投融资交流


临平区产业及招商政策宣讲


项目路演

 


现场花絮